“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研究”课题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作者:鼎湖山 更新时间:2012-11-23
2012年11月15-16日,由周国逸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性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研究”课题在广州召开学术研讨会。生态固碳项目首席科学家于贵瑞研究员、监理组赵士洞研究员和陈泮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资环局杨萍主管、华南植物园科研处郑祥慈处长和房迈莼主管、课题各省区负责人和部分研究骨干等共125人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采用全体会议与分组会议相结合形式。
15日全体会议上,课题负责人周国逸研究员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课题的工作进展、阶段性成果,强调了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意义。于贵瑞研究员对2011-2012年的工作进行了点评,并在科研产出、应关注的科学问题及刚性目标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随后各子课题负责人召集相关研究骨干进行片区分组会议,对省区工作进展、研究中的新发现、研究思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6日,各子课题负责人根据分片区会议的讨论汇总,介绍了各片区的工作进展及后三年在固碳方面的研究想法与思路。周国逸研究员针对课题工作进展提出了森林生长的模拟模型、不同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等5个具有潜在重要性的科学问题,并在区域尺度提出了8个研究内容。希望课题参与人员之间要加强联系,重视跨省、跨区域的合作。全体会议自由讨论阶段,与会人员针对本课题方法体系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整合、服务于国家需求考虑森林生态系统在减排中的增量、潜力研究需注意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讨论。
会议总结阶段,赵士洞研究员希望各子课题、专题负责人紧紧围绕“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的需求,明确工作进展与差距。在分析数据时应当考虑宏观尺度的问题,充分考虑由样地向区域尺度推绎过程中的误差。陈泮勤研究员指出,固碳现状是最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在基础数据方面要强调数据的完整性、统一性与互补性,在估算方法上强调先进性和科学性。杨萍主管评价森林课题基本上按照计划完成了前两年的工作,强调在后面的研究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基础数据和方法,以保证研究结果在精度上的优势,希望大家在后面的工作中用好数据,围绕课题目标归纳总结好各层面的结果。
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促进了课题骨干在省、片区尺度上的交流,对今后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