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母亲湾更蓝更清
作者:null 更新时间:2013-06-21
为了母亲湾更蓝更清
来源: 青岛日报(青岛)本报记者 温海英
百年青岛,潮涨潮落。胶州湾,以她母亲般的温情孕育着这座城市。在胶州湾温暖的臂弯里,大青岛一天天羽翼丰满。
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有一个团队20年来始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片蔚蓝色的海湾。他们经年累月在胶州湾的海面上重复着相同的路线、相同的工作,设点采集关于胶州湾的水质、浮游生物等数据,从中研究胶州湾生态环境的变化。他们说,这项工作艰苦、枯燥,但之所以坚持做这些事情,不是为现在,而是为明天,为未来。
他们,就是中国北方海域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生态工作站中科院海洋所胶州湾海洋生态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科研团队。
12月13日,又到了观测站出海的日子。清晨7时30分,气温-1摄氏度,浓雾弥漫岛城。
记者随观测站的科研人员到达六号码头时,发现码头上已经早已等候着团队中的其他成员随船实习的研究生博士生们,以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考船队的同志们,大家正陆续把各种科研设备小心翼翼地搬运到监测船上。而 “创新号”被称为胶州湾工作站最忠实成员的一艘近20米长的专用监测船,在薄雾中静若处子,待命远航。
创新号’船不大,名字很大,而且还接待过不少人呢!”“创新号”的掌舵人海洋所科考船队的杜书记一边娴熟地开船,一边和记者聊起来,“中央电视台记者也来船上采访过……‘创新号’名字好吧?后来很多比我们装备厉害得多的科考船都想用这个名字,但被我们抢先了啊……”
在“创新号”几平方米见方的船甲板上,堆满了装标本的瓶子箱子,30多个瓶子上都标有序号,“这些是用来装水样的,那些是用于浮游生物检测的,一会儿就都派上用场了。”
观测站科研人员王世伟博士告诉记者,这一程出海采样,他们要做水样分析,研究海水的水色、透明度、温度、盐度、溶解氧、颗粒有机碳以及五项营养盐浓度等,看胶州湾的水质变化情况和生物量及种类组成的变化;通过海底采泥,研究胶州湾的底栖生物量等。所有这些大大小小的实验都是在“创新号”上启动的,某种意义上说,这条不大的船,就是观测站的海上流动实验室。
北纬36度6分,东经120度17分,监测船到达第一个监测点。“我们今天有 C4、A5、A3、B2、CA五个监测点,”领队赵增霞老师翻开胶州湾地图,这是一张已经用旧了的地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每次监测要走的点。
走出舱门,刺骨的海风裹挟着雾气从裤管里袖口处钻进来。好冷!记者脱口而出。“这还叫冷,最冷的时候,扑上船舷的海水立马就结成了冰,采水样的瓶子外也经常覆上一层薄冰。”科研人员刘梦坛博士告诉记者。
记者还在舱门口犹豫的时候,科研人员早已经各就各位,熟练操控起手里的设备,采样,装罐,配合得十分默契。站在甲板上,虽然记者早有准备并换上了厚厚的冬装,但仅仅几分钟功夫,整个人还是感觉从里到外冻透了。
“夏天出海应该是比较舒服吧?”记者一句话把大家都说乐了,“冷点还真不算什么,出海最怕的是风。夏天海上气候多变,尤其是刮大风的时候,你站在船上就不是这般滋味了!” “船会晃得厉害,包括这些壮小伙在内,几乎每个人都在船上吐过。”赵增霞指着团队中最年轻也是最娇小的女性王晔晔说,“小姑娘有一次吐得苦水都出来了,却还是坚持把采样工作做完了。”
后甲板,吉鹏和几个科研人员正在做微生物和水化学实验,吉鹏拉动绞车,让加了铅锤的网沉到水下,一名年轻科研人员站在旁边一次次汲水,冲洗,采样。甲板上的三个网,一个比一个细密。尽管带着皮手套,他们的手还是冷的有点不听使唤。说起出海的辛苦,吉鹏,这个去过南极的汉子却很淡定:南极有南极的美,采样有采样的乐趣。“就说胶州湾采样吧,夏天出海还经常能捞起小蛤蜊,能看到水母在清澈的海水中翩跹起舞……我们的工作就是和海打交道,我们每一个人都和这片海有深厚的感情。”
胶州湾监测取样共有12个点,把这些点顺利走完需要两天,遇到天公不作美就得多次出海。每次出海团队成员都会自带简易午餐。“采一次样几次出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昨天我们就走到了湾外侧,最深处是30米水深,干了一个多小时,今天大家要加把劲,争取在雾大起来之前把这些点都走完,否则明后天又要降温了。”赵增霞老师告诉记者。
科研人员说,海洋生态环保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课题,而胶州湾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境及生态压力。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胶州湾的纳潮量和面积不断减少,其生态状况正在发生改变,在短短50年的时间里,生物种类锐减,面积缩小三分之一。研究人员分析和整理多年来取得的海水样本,发现胶州湾一些微妙的变化已经持续了多年,包括海水的富营养化程度是以前的三倍还多,如此一来,藻类植物泛滥,藻类植物为浮游生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水母,也开始横行霸道。上世纪80年代建站伊始,胶州湾观测站就采取定点与走航式观测结合的方式,在一些固定断面和站位上进行高频率、多学科同步实时观测,对海湾生态系统的长期变化进行综合、集成研究。作为中国北方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生态观测站,观测站的研究人员换了好几拨,但数据的采集和实验一直没有间断过。“科研工作讲究连续性,这些实验和数字看起来难免枯燥,但我们不能错过每一次采集数据的机会,这是科研工作者的使命。”科研人员们如是说。
海上的雾越来越大了。寒风中,“创新号”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