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生态站完成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演替阶段的演替样地建设工作

作者:哀牢山站  更新时间:2022-08-05

    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保护区内植被类型为原始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由于保护区外的原始林曾经遭遇过不同程度的破坏,之后演替成为不同阶段的次生林,其中典型的次生林类型包括思茅松林、尼泊尔桤木林、杂木林等。思茅松林为原始林砍伐后人为种植的思茅松恢复林,主要由思茅松组成(林下包括少量的阔叶乔木和灌木),处于演替的早期阶段。尼泊尔桤木林为农田弃荒后,尼泊尔桤木为先锋种通过自然演替而形成的次生林,处于演替早期阶段。杂木林处于原始林林缘,是原始林被部分砍伐后又自然演替起来的具有较大干扰的次生性杂木林,处于演替中期阶段。为研究哀牢山原始林及典型次生林的群落物种组成、树种维持机制、以及树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科学问题,进一步了解中国西部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机制,在哀牢山森林生态站站长范泽鑫研究员的带领下,在以上不同演替类型和阶段的森林中建立了研究样地。

    样地建设严格按照CTFS(Centre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的技术标准实施,每一种次生林样地均由长宽20 m×20 m的五块小样地组成。建设由2021年12月开始选址至2022年4月,已完成了样地标定、每木调查、树高与胸径测量,树种编号与铝牌挂钉、树种鉴定、胸径超过10 cm的树木的生长环安装、凋落物框的安装、数据录入等工作。

    思茅松样地位于距离保护区3.6公里的路边山坡上,海拔为1970 m,经纬度为:24°29′24″N,100°58' 48" E(图1)。样地内所有胸径≥1 cm的乔木个体总数为556株,分别属于11科,14属,14种,其中优势种为思茅松。

    尼泊尔桤木样地位于保护区门口300米的路边坡地,海拔为2330 m,经纬度为:24°30′36″N,100°0' 36" E(图2)。样地内所有胸径≥1 cm的乔木个体总数为297株,分别属于12科,21属,24种,其中优势种为尼泊尔桤木。

    杂木林样地位于距离保护区1.3公里的路边斜坡,海拔为2380 m,经纬度为:24°30′36″N,100°0' 36" E(图3)。样地内所有胸径≥1 cm的乔木个体总数为349株,分别属于12科,23属,27种,其中优势种为薄叶马银花。

    演替后期的成熟林样地位于站区附近的路边山坡,海拔为2450 m,经纬度为:24°32′45″N,101°1' 40" E。样地由长宽20 m×20 m的四块小样地构成(图4)。样地内所有胸径≥1 cm的乔木个体总数为565株,分别属于13科,25属,31种,其中优势种为云南越桔。

    哀牢山演替样地的建成,进一步扩展了中国西部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的覆盖区域,为广大科研和保护工作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并为地方和国家相关项目提供基础数据。热忱欢迎科学研究者到站开展科研工作。

图1(左上). 思茅松次生林演替样地分布图

图2(右上). 尼泊尔桤木次生林演替样地分布图

图3(左下). 杂木林演替样地分布图

图4(右下). 成熟林演替样地分布图

图5. 样地建设人员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