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峰岭国家级森林生态站举办“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学过程变化”的国际学术会议

作者:尖峰岭生态站  更新时间:2014-12-15

 

由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科研处和尖峰岭国家级森林生态站联合主办的“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学过程变化国际学术会议,于20141210日至11日在广州天河热林宾馆举行,参会人员共有来自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等单位的30余人,尖峰岭生态站特别邀请了美国农业部林务局南方林业站低洼地硬木林研究中心的首席研究员Theodor D. Leininger博士、研究员Emile S. Gardiner博士、研究员Ouyang Ying博士参加会议并做精彩的学术报告,来自澳大利亚CSIROKhongsak Pinyopusarerk教授也参加了学术会议。会议由中国林科院热林所科研处马海滨副处长主持,热林所主管科研工作的副所长尹光天研究员参加了会议,尖峰岭生态站站长李意德研究员介绍了尖峰岭国家级森林生态站的基本情况和科研进展。

Theodor D. Leininger博士的学术报告主题是低洼地硬木林研究中心概况及森林更新的研究进展。Leininger博士首先给参会人员介绍了该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人员构成和主要研究方向,然后重点介绍了该研究中心在美国南方低洼地(冲积平原)进行硬阔叶林植被恢复中的技术,包括树种选择与繁育、造林关系技术关键、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等。

Emile S. Gardiner博士的报告内容是美国南方低洼地森林恢复过程中的生物控制技术研究成果。Gardiner博士从生物多样性的协调关系方面出发,重点介绍了恢复植被中森林植物与病原微生物、森林昆虫的相互关系及其病虫害的防控机理。

Ouyang Ying博士从生态学模型的角度作了3个学术报告。首先是STELLA模型及其在森林生态学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森林水文循环模块、种群增长模块、森林土壤碳汇模块、养分循环模块和污水控制模块等的应用方法。Ouyang博士的第二个报告是应用STELLA模型在一个流域中研究水和有机碳的耦合迁移规律,与此研究案例相类似,探讨了生态系统在不同演替阶段中的水碳平衡与耦合关系,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三个报告是对一个流域通过森林造林恢复、改变植被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后,探索其水分流动、泥沙冲刷与水土流失变化、养分循环变化等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作用的变化趋势。Ouyang博士的三个报告,均是基于STELLA模型,从宏观区域尺度和生态系统演替变化的角度,来探讨由于生物多样性变化而引起的水、土壤、养分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变化规律,而这方面的研究恰恰是尖峰岭生态站对长期观测数据的深入挖掘工作的缺陷,对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研究尖峰岭不同演替阶段、森林植被生物多样性组成与结构变化后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水碳平衡与耦合关系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

与会人员对上述议题提出了很多问题并与3位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会议取得了预期成果。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