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良院士在常熟站进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年度研究工作总结

作者:常熟站  更新时间:2007-05-18

419日,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等一行来到常熟农业生态站,对以常熟站为试验平台开展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进行2005年年度工作总结。朱兆良院士和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本重大项目的参加单位有: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

氮肥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物质投入。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中每年使用的化肥氮量(包括氮肥和复合肥中的N)已达2400多万吨,占我国化肥养分使用总量的60%左右,占世界氮肥总使用量的近30%,居世界之首。增施氮肥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氮肥的增产效果趋于降低。据统计,在1949-199850年间,我国的粮食年总产与化肥氮的年使用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左右,但是,对这50年中逐个10年段的统计分析表明,回归曲线的斜率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随着氮肥使用量的增加,氮的环境污染则趋于加重,例如,地表水和地下水中氮的富集,不同程度富营养化的湖泊数量占湖泊总数的60%以上,温室气体N2O的排放量已占全球农田总排放量的10%以上,从而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些问题在我国东部高产地区尤为突出。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在今后的约30年中,我国的人口还将继续增加,为了满足人口的增长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氮肥的使用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因此,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和增产效果、降低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农业生产中氮肥利用率低、损失率高、对环境压力大是一个世界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某些人少地多的发达国家,采用了改进施用技术和方法,以及适当降低产量目标(例如,最高产量的85%左右)以减少氮肥施用量等对策。但是,我国人多地少,粮食生产的压力大,不可能采用后一种对策,我们必须在提高作物对氮素高效吸收和利用的基础上,从协调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出发,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即必须研究解决既能获得尽可能高的产量,又能在最大限度上减轻对环境的压力的氮肥施用和氮素管理的技术及其理论依据,这是本项目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们所面临的不同于某些发达国家同行的一个难点,显然,要达到这一要求也并非易事。

朱兆良院士等一批氮素专家,经过三年时间的研究试验,对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参加课题的专家对取得的成果进行了交流汇总,并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安排。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