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及其生态效应(2013年度)

作者:贡嘎山站  更新时间:2014-03-19

 

我们利用土壤磷连续提取技术将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迹地不同成土年龄的土壤磷分为生物有效磷、金属结合态磷、原生矿物磷、有机磷和残余态磷等形态,重建了土壤磷形态随成土年龄的变化序列。研究发现,冰川末端冰碛物(成土年龄0年)中以原生矿物磷为主,随着成土作用的进行,原生矿物磷显著降低,而有机磷显著升高。生物有效磷在冰川退缩30年后即发生显著增加,与植被的原生演替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植物种类和土壤pH是控制土壤磷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揭示了土壤磷在成土作用初期即会发生显著变化,为气候变暖如何影响高山地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证据。

 

 土壤磷形态变化过程以及微生物量磷(MBP)浓度沿海拔型分布

通过对贡嘎山东坡各植被带谱上根际土基本理化性质、磷形态和微生物量磷等指标的分析,发现根际土中微生物量磷浓度沿海拔梯度带呈现单峰型(或称为抛物线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即微生物量磷浓度在海拔3500m附近的针叶林带到达最高值,而在低海拔的阔叶林带和高海拔的灌草带处于较低值。微生物量磷的这种空间分布格局,与土壤pH、湿度、原生矿物磷和铝结合态无机磷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此外,贡嘎山东坡各海拔带谱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元素比率受到植被类型影响表现出波动性,但总体相对稳定。本研究为阐明山地生态系统磷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奠定了基础。

以上成果发表在Geoderma,2013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3等刊物上。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