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工作总结
作者:尖峰岭站 更新时间:2009-01-09
2008年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科研和监测工作主要由热林所“森林生态监测与评价”课题组负责。在科技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林科院等上级主管部门和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全年各科研课题的计划任务和新增加的课题任务。现将生态站2008年度科研工作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2008年承担的课题概要
尖峰岭生态站今年共有在册纵向和横向课题共25个,其中新增项目4项,延续研究课题13项,已完成任务课题8项。承担的国家林业局尖峰岭国家级森林生态站的第一期和第二期建设项目等2项业已完成,于12月初通过了竣工验收,本年度还验收了国家林业局“十五”重点项目1项。2008年度实际到位研发经费180.46万元;其中研究经费68.46万元,横向研究经费12.00万元,建设经费100万元。2008年为“十一五”期间的研究经费到位较少的一年,大部分项目经费去年已下达,部分工作需要延续到2010年。课题及其到位经费情况见下页表格。
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概要
1、尖峰岭森林生态站常规性维持项目
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常规性研究项目主要是国家林业局和科技部的支撑课题。各项常规性研究监测包括三个气象站、四个集水区测流堰等基础监测内容进展顺利,仪器设备运转正常,基本上没有出现监测数据丢失的情况。
2、尖峰岭森林生态站专项研究
包括科技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国家级野外研究站管理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专项研究任务,按研究方向分述如下。
至2008年底止生态站承担主要项目及经费到位情况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来源 |
执行期 |
参加人数 |
状态 |
到位经费 (万元) |
1 |
动植物标本数字化研究 |
科技部 |
2007-2008 |
8 |
延续 |
6.00 |
2 |
热带天然次生林生态恢复技术研究(土寿) |
科技支撑 |
2007-2010 |
9 |
延续 |
0 |
3 |
尖峰岭森林生态站及森林生态质量状况评估 |
科技支撑 |
2008-2010 |
9 |
新增 |
10.00 |
4 |
热带森林碳通量研究 |
科技支撑 |
2007-2010 |
9 |
延续 |
0 |
5 |
热带森林功能群的研究 |
国家重点基金子课题 |
2005-2008 |
6 |
延续 |
0 |
6 |
热带雨林低密度种群维持策略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07-2009 |
8 |
延续 |
9.20 |
7 |
尖峰岭定位站数据信息系统建设 |
科技部 |
2007-2008 |
9 |
延续 |
0 |
8 |
海南岛及西沙群岛生物资源与考察 |
科技部 |
2007-2009 |
9 |
延续 |
0 |
9 |
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标准 |
省林业局 |
2004-2007 |
5 |
延续 |
0 |
10 |
从化保护区规划 |
广州市 |
2005-2007 |
5 |
修编 |
12.00 |
11 |
广州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 |
广州市 |
2006-2008 |
8 |
延续 |
0 |
12 |
霸王岭生态定位站 |
海南省 |
2006-2008 |
9 |
延续 |
0 |
13 |
森林C通量野外监测与数据尺度转换技术 |
948 |
2007-2009 |
9 |
延续 |
0 |
14 |
海南主要森林类型碳库研究 |
业务费 |
2007-2008 |
12 |
延续 |
0 |
15 |
2008尖峰岭定位站仪器建设 |
科技部 |
2008 |
9 |
新增 |
14.00 |
16 |
2008尖峰岭定位站数据信息系统建设 |
科技部 |
2008-2009 |
9 |
新增 |
29.26 |
17 |
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野外监测数据自动化采集传输及监控平台建设项目 |
国家林业局 |
2008-2010 |
9 |
新增 |
100.00 |
2008年度在册项目25个,年度到位经费合计 |
180.46 |
(1)、生物多样性监测与植被调查。在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照公里网格的模式新设置了79块样地共计近5 0000 m2,覆盖了110 km2的范围,现共记录有43300株胸径D≥1.0 cm的树木、16000株胸径D<1.0 cm的灌木和幼苗个体的胸径、树高等森林因子数据,目前样地数据资料正在进行分析整理之中。采集了322号1000余份标本,发现了1个霉草科植物和2个马兜铃科植物的分布新记录种。
热带山地雨林大样地的筹备工作进展顺利,野外样点的选址、详细工作方案、设备购置方案、人员配备计划等已基本完成。
(2)、森林碳水通量与小气候监测。全年对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和小气候系统开展了正常的监测,积累了整年的实时监测数据,数据总量已达到了20个GB。对已获得的AmeriFlux(美国通量网)和Flux-Canada(加拿大通量网)两大地区通量研究网络的数据管理标准、数据采样标准和通量研究与测定标准等技术资料进行了整合、汇编印刷,并安排了学生对一些关键资料进行翻译。对尖峰岭自1957年以来的历史气象数据进行了汇总、查验和撰写文章。948项目“森林C通量野外监测方法与数据尺度转换技术引进”执行情况顺利,邀请了美国一名专家来站举办技术培训班和现场指导。
两个森林小气候观测系统的仪器设备运转正常,数据质量好,已获得了超过1GB的监测数据,目前正在由研究生整理论文和硕士论文。
(3)、森林土壤和凋落物的研究。在进行植被公里网格样地的同时,采集了440个土壤表层0-30 cm的样品(已测定水份-物理性质)和440个凋落物样品;同时在3种次生林固定观测场中测定了不同层次土壤温湿度、林外降雨量等,并于每季度收集凋落物共190多个样的收集、处理和测定物理组分;完成31个土壤剖面共93份样品和93份土壤环刀样品的化学和物理分析,65份凋落物样的10个元素含量指标的测定。
(4)、海南岛主要森林类型碳库研究。已完成了全岛人工林(橡胶林和桉树林)全部以及天然林大部分的植被样地、土壤、凋落物、林下植被、乔木层的调查和采样工作,调查样地天然林108个、橡胶林80个、桉树林48个。植物种碳氮含量的取样工作包括半落叶季雨林27种、低地雨林6种、山地雨林143种、常绿阔叶林6种和山顶苔癣矮林1种共5个植被类型的183种,获得每种植物的根、干、枝、叶等不同组分样品共700多份;已对第一批次1896份植物和凋落物、土壤样品进行了整理和预处理,样品已送热带农业大学,正在进行碳、氮含量分析。
(5)、生物标本数字化。在完成2007-2008年度任务后(于2008年6月提交第一批数字化成果),又继续实施2008-2009年度的任务,今年该项目已完成数字化标本20 000余份(主要是昆虫标本),并专程赴尖峰岭把存放在保护区的动物标本300多份进行了数字化处理。
(6)、热带珍稀树种毛丹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在海南岛的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完成了种群学研究的样地布设与调查工作,并完成了所采集叶片的AFLP的室内分析工作,研究不同分布区毛丹种群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共分析样品150份,目前已取得了初步的实验结果;与海南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了毛丹种群分布格局与动物干扰关系的研究。
(7)尖峰岭国家级森林生态站网站建设。完善了生态站的数据发布网站的建设,更新数据,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并顺利通过2008年度国家生态网络中心的数据审核;对浩瀚的历史纸质数据已安排人员逐步进行数字化输入。
(8)、广州市外来有害植物分布调查。组织了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生对广州市全境内的以薇甘菊为主的入侵植物继续进行普查,上半年已完成普查工作,整理整理工作已完成,联合培养一名硕士研究生已毕业。
3、尖峰岭生态站第二期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并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验收
尖峰岭森林生态站于2005年8月获得批准的第一期建设项目业已完成,2006年8月批准的尖峰岭生态站第二期(碳汇)建设项目,已于2008年12月顺利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验收。2007年获得批复的第三期建设项目“海南尖峰岭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野外监测数据自动化采集、传输及监控平台建设”项目完成前期技术勘察、设计招投标工作,2008年度到位的100万元建设经费已全部拨付到中标单位。
4、尖峰岭国家级生态站的宏观建设
自2006年提出“一站三点”的建设模式以来,继续开展吊罗山和霸王岭两个监测的基础数据收集工作,维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另外在霸王岭监测点还另外设计了一处对比集水区,准备于2009年施工并投入使用。
5、积极参与广东省、广州市和热林所的其他研究工作
今年在全课题组项目多、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仍然积极参加了广东省、广州市和热林所及其他首席专家课题组的工作,主要有:(一)、协助所科研处建立粤北冰雪灾害后长期生态监测研究站,在杨东山十二度水自然保护区等地设立了长期监测样地;(二)、为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协办了一期冰雪灾害后森林生态长期监测的培训班,主讲了《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受冰雪灾害后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监测方法技术》和《自然保护区森林凋落物和土壤生态监测》等课程,野外调查培训20多人;(三)、在3~4月份较为全面地调查了广州市域范围内的城市绿化植物的冻害情况;(四)协助所其他课题组开展样地调查和植物鉴定等。
三、项目产出(论文、成果、报告、获奖等)
(一)、生态站发表论文(共17篇):
(1)Yide LI, Han XU, Dexiang CHEN, et al. Division of ecological species groups and functional groups based on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 a case study of the tree layer in the tropical lowland rainforest of Jianfenling in Hainan Island, China. Frontiers of Forestry in China, 2008, 3(4): 407–415.
(2)Chen D X, Ban X Q, Li Y D et al,Responses of gas exchange to neighborhood interference in leaves of teak (Tectona grandis L. f.) in a tropical plantation forest.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8,28(9):4059~4070。
(3)李意德,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后的南岭山脉自然保护区——亟待拯救的生态敏感区域。林业科学,2008,44(6)2~4.
(4)苏泽群,李意德,广州市主要绿化植物冷害调查分析。中国园林。2008,(11):82~88。
(5)骆土寿,李意德,陈德祥等,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皆伐后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及恢复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08,21(2):227~234。
(6)骆土寿,张国平,吴仲民等,雨雪冰冻灾害对广东杨东山十二度水保护区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凋落物影响的研究。林业科学(重大雨雪冰冻灾害专刊),2008,44(11):177~184。
(7)陈德祥,班小泉,李意德等,不同邻体干扰强度下热带珍贵用材树种柚木CO2气体交换特征。生态学报,2008,28(9):4059~4069。
(8)许涵,李意德,骆土寿等,达维台风对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的影响。植物生态学报,2008, 32 (6): 1323~1334。
(9)许涵,黄久香,唐广大等,南昆山观光木所在群落优势树种的种间联结性。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9(1):57~62。
(10)邱建丽,李意德,陈德祥等,森林冠层结构的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广东林业科技,2008,24(1):75~82。
(11)李意德,骆土寿,许涵等,华南地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In郑勇奇主编《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ISBN978-7-109-11085-4)。
(12)李意德,许涵,骆土寿等,海南粗榧的自然分布、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研究。In郑勇奇主编《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ISBN978-7-109-11085-4)。
(13)李意德,陈德祥,骆土寿等,密花石斛的市场分析和利用前景。In郑勇奇主编《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ISBN978-7-109-11085-4)。
(14)李意德,许涵,陈德祥等,热带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In郑勇奇主编《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ISBN978-7-109-11085-4)。
(15)许涵,李意德,陈德祥等,热带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名录与优先顺序。In郑勇奇主编《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ISBN978-7-109-11085-4)。
(16)许涵,林明献,李意德等,青皮的自然分布、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研究。In郑勇奇主编《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ISBN978-7-109-11085-4)。
(17)黄妃本,黄久香,许涵等,海南岛青梅遗传多样性初步研究。In郑勇奇主编《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ISBN978-7-109-11085-4)。
(二)、与其他课题组合作发表论文(共2篇):
(1)吴仲民,李意德,周光益等,“非正常凋落物”及其生态学意义。林业科学,2008(11):28~31.
(2)王琛,孙冰,廖绍波,尹光天,李意德,深圳市羊台山森林公园群落学特征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25) : 69-72& 75。
(三)、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论文(共4篇):
(1)De-Xiang CHEN,Yi-De LI,Bu-Feng Chen,Carbon storage and its dynamics in tropical rain forest at Jiangfengling,China,A3 Foresight Program Proceedings 2008,Seoul Workshop,57-60.
(2)周璋,森林小气候研究综述。第八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哈尔滨,757~760。
(3)周璋,李意德,陈德祥,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近26年的小气候变化动态。第八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哈尔滨,810~814。
(4)骆土寿,翁启杰,肖以华,雨雪冰冻灾害对广东十二渡水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凋落物影响的研究。第八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哈尔滨,1035~1039。
(四)、获得荣誉称号
李意德、陈德祥二人于2008年6月荣获广东省林业局直属机关2006-2007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四、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
2008年课题组毕业统招研究生1名、农推生3名、联合培养1名;正培养统招生2名、与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培养1名、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2名、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联合培养1名、与海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1名、农推生5名。
作为开放型定位站,今年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以及研究生参与了定位站的相关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包括植被、生理生态、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并获得了预期的开放效果。接待贵州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等单位的学生来站实习约200人次。
同时,尖峰岭生态站还聘请了来自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的何芳良教授、美国密西西比州Jackson State University教授刘和平博士、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教授Kevin C Jones博士、美国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的Javier Francisco-Ortega教授和刘虹教授来尖峰岭生态站指导和做合作研究。
2008年生态站人员参加了国内外各类学术和考察活动26人次,作学术报告7人次,如下表:
时间 |
地点 |
主办单位 |
会议内容 |
参加人次 |
作报告人次 |
2月 |
韩国 |
高丽大学 |
A3碳通量会议 |
1 |
1 |
4月 |
天井山 |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 |
冰雪灾害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监测培训班 |
2 |
2 |
6月 |
北京 |
中科院地理所 |
碳通量观测培训 |
1 |
|
6月 |
柬埔寨 |
GTW |
考察热带森林和土壤 |
2 |
|
7月 |
哈尔滨 |
中国林学会 |
第八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 |
2 |
2 |
8月 |
南昆山 |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 |
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培训班 |
3 |
|
9月 |
广州 |
华南农业大学 |
自然保护区研究学术会议 |
1 |
1 |
10月 |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 |
群落生态学和中性理论 |
2 |
|
11月 |
广州 |
热林所 |
碳通量监测技术讲座(美国教授) |
5 |
|
11月 |
广州 |
热林所 |
森林长期生态学研究 |
5 |
1 |
12月 |
刚果金 |
ZTE |
考察非洲热带雨林 |
2 |
|
五、2009年工作设想
在新的一年里,课题组全体人员将继续努力,共同把尖峰岭定位站的各项工作做好。尖峰岭定位站的研究工作将来要作为一个更开放、研究层次更深入的野外台站,为此尖峰岭定位站2009年度的工作主要包括:
1、切实加强尖峰岭国家级生态站的管理工作,目前,尖峰岭生态站的“一站三点”建设模式已全面铺开,管理工作难度更大,加之承担项目多,如何继续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保证定位站常规性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是定位站所有工作中的最基本任务;
3、继续做好定位站的开放与合作研究工作,鼓励其他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研究;加大与国外的合作研究力度,并通过已获得的海量数据的分析整理,利用国外专家的优势,撰写更多高水平的论文。
4、维持好生态站的碳水通量系统、小气候系统、100平方公里集水区测流堰以及其他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
5、继续做好横向研究工作。
2009年生态站力争在项目成果产出、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0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