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研究代表性成果

作者:大亚湾站  更新时间:2010-06-25

 

    大亚湾站自1990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8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和论文集20部;申请和授权专利30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20项。

(1)提出了人类活动的增加打破了中国沿岸水体的营养盐平衡结论

    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大亚湾海域生态环境变化规律,证实了人类活动对大亚湾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该成果被《Nature》杂志网站《Nature China》选为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突出的科学研究成果,评论指出该研究成果揭示“人类活动的增加打破了中国沿岸水体的营养盐平衡”这一重要论断Nature China亮点论文)。该研究在英国自然网站上报道,其成果分别在科学时报、中国海洋报、羊城晚报、广东科技报等以及国内多家网站报道和转载。

(2)提出了大亚湾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模式

    大亚湾海域由贫营养状态发展到中营养且局部已发现有富营养化的趋势,N/P比平均值由20世纪80年代的1/1.5上升到近年的>50,大亚湾营养盐限制因子已由80年代的N限制过渡到90年代后期的P限制,到近年来Si和P交替限制,打破了近十几年来一直P限制的结论,生物资源趋于小型化,生物资源衰退。在国率先开展了热带、亚热带典型海湾及其临近海域化学生态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研究,尤其与全球变化密切相关的N2O研究,在实验上证实了大亚湾海域的氮循环受珠江冲淡水的影响。大亚湾海域是受人类活动驱动的复合生态系统

(3)红树植物抗逆的分子生态学

    通过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在重金属离子Cd、Cu等胁迫下,首次从白骨壤、木榄和秋茄中分别克隆到一个MT-like基因,该基因组中含有两个外显子和一个内含子(与其陆地动、植物不同)。对克隆的金属硫蛋白基因经重组、在大肠杆菌中初步得到了表达且具有良好抗性。首次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研究重金属离子对红树植物作用途径和红树林对重金属的耐性防御机制,为利用红树植物生物净化重金属污染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4)大亚湾海域低营养盐和高生产力与海洋微表层快速交换理论

    大亚湾海区微表层海水对氮、磷、硅营养盐均有富集作用,且海水中无机氮都以NH4-N为主要存在形态;占绝对优势的溶解有机氮降解转化为无机氮是大亚湾海域低营养盐维持高生产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大亚湾低营养盐和高生产力与海洋微表层快速交换有关。

(5)为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对沿岸大型工程(如岭澳核电站、壳牌石油码头)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提供了第一手调查资料,减少了国家的重复投入。2002年UNDP到大亚湾进行生物多样性示范区现场考察论证时,邀请本站专家以该湾长期监测资料为依据评述其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变化专场报告,为评选示范区提供依据。大亚湾站作为水产推广的示范基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973”项目近江牡蛎和 “863”项目珍珠贝多倍体在大亚湾育种成功,“863”项目军曹鱼人工繁殖及规模育苗技术研究解决了国内目前军曹鱼生产性全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从而结束了苗种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等。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