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23年成效显著

作者:综合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07-04-04

东方网8月5日消息: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已于1999年顺利完成第一阶段规划建设任务。今年,“三北”工程将开始第四期工程建设。
1978年开始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实现了我国林业建设战略重点的转移,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状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维护全国生态安全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规划,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区、市),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2.4%。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建设阶段、八个工程,建设期限73年,共需造林3560万公顷,目标是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土地沙漠化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状况和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目前,“三北”工程已顺利完成一、二、三期暨第一阶段规划任务。到1999年底,工程累计造林2600多万公顷,这些树木成林后,“三北”地区的树林覆盖率将由5.05%提高到10%。京、津、辽、吉、黑五省市基本形成了省级防护林体系框架,有100多个县初步建成县级防护林体系,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北”工程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均超过了美国的罗斯福大草原林业工程、前苏联的斯大林改善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从新疆到黑龙江的风沙危害区共营造防风固沙林近千万公顷,使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化土地扩展速度由80年代的每年2100平方公里下降到1700平方公里,有效地降低和减少了沙尘、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山西、宁夏等7省(区、市)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毛乌素两大沙地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20.4%和29.1%,已进入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新阶段。
--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山地等重点水土流失区,共营造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的防护林1200多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已有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和治理。山西省昕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由7175吨/年?平方公里下降到3226吨/年?平方公里;燕山山地的水源涵养林建设不仅提高了水源涵养能力,而且使潘家口和密云两大水库泥沙入库量分别减少20%和60%。
--在广大农区,共营造农田防护林240万公顷,有2400万公顷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占“三北”地区农田总面积的65%。近十年来,东北区、甘新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粮食平均名称亩产和总产增长幅度在全国九大农区中均居前三位,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三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快速增长。目前,“三北”地区活立方蓄积量达10.4亿立方米。特别是已建成了百万薪炭林,加上林木抚育修枝,解决了数百万农民的燃料问题;营造的牧区防护林保护和恢复了大面积草场,牧草产量增加20%以上;营造的500万公顷灌木林和700万公顷杨、柳、榆、槐树的枝叶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三北”地区牲畜存栏数和畜牧业产值成倍增长。
--“三北”地区已发展经济林近400万公顷,建设了一批名、特、优、新果品基地,年产干鲜果品1500多万吨,总产值达25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尤为可贵的是,在“三北”工程建设中体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的精神,既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不仅改善了“三北”地区的生态状况,促进了“三北”地区的资源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全国生态建设,提高了我国在世界生态建设领域的地位。近年来,先后有50多个国家的官员和专家、学者、新闻记者来考察“三北”工程,对这项工程都给以了很高评价。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局作为这项工程的主管单位,于1978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500佳”奖章。(完)

选稿:靳慧 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英茹 2001年8月5日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