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站绘制中国降雨截留时空变化以评估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

作者:吉县站  更新时间:2022-10-13


水资源在生态恢复的空间布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水文循环过程和生态系统供水量的变化是评估生态恢复计划是否可持续的关键。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恢复工作,主导着“全球变绿”。尽管以往研究考察了生态恢复后我国特定地理区域关键水文过程的变化,如径流、土壤水分和蒸腾作用,以确定“林水平衡”是否失衡,但仍存在争议。对于降雨截留这一生态系统水资源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大面积开展生态恢复工程后将如何变化,尚不明确。

针对上述问题,吉县站魏天兴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揭示了2001年至2018年我国降雨截留动态趋势及其驱动因素,并通过分析降雨截留和生态系统产水量的趋势以评估生态恢复是否可持续。研究表明,2001-2018年生态恢复导致中国的降雨截留呈增加趋势(0.64 mm/yr, p < 0.01),与其他驱动因素相比,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对降雨截留的变化贡献较大。降雨截留的下降主要表现在西南地区的青藏高原、华北北部和中南地区南部。相反,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东北和华东地区则出现了降雨截留上升的趋势。研究发现,尽管黄土高原半湿润地区生态恢复不具有可持续性,但华北、华东、中南和东北的高纬度地区生态恢复是可持续的。未来生态恢复应该优先考虑华东南部、华中和华南地区,在华北和东北高纬度地区适当考虑。该研究为准确评估生态恢复对水安全的影响和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2001-2018年中国降雨截留时空动态变化


六个地理气候区各因素对降雨拦截的平均相对贡献


生态系统产水量与降雨截留之间的相关性


本研究成果以“Mapping rainfall interception for assess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ustainability in China”为题,于2022年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IF = 6.947)期刊上发表,吉县站学生李亦然为第一作者,北京林业大学魏天兴教授和山东农业大学张传杰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作者:李亦然,魏天兴 审稿:张会兰 编辑:汪海娇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2.109373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