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丰富和完善高原草业技术体系,构建了科技支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

作者:拉萨站  更新时间:2025-07-09

草业作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推动草业由家庭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离不开科技创新引领和示范。“十二五”期间,拉萨站根据西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草业技术需求,提出了“建成一个产业化经营示范平台、构建一套集成适用的农牧技术体系、培养一批关键技术岗位人员、建立一项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的科技服务工作框架,将草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技术研发的重点。脱贫攻坚以来,拉萨站针对“粮草争地”这对矛盾,聚焦不同生态地理区规模化、集约化人工草地建设需求,提出了草业发展时空拓展理念,围绕新品种选育、牧草适宜性栽培、草产品加工等草业产业关键技术环节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了制约饲草安全及高效利用的技术难题,为西藏草牧业发展转型提供了技术保障。截至目前,拉萨站先后育成审定牧草品种5个,筛选出适宜不同生态地理区的适生牧草品种59个,研制主栽牧草种子繁育、栽培、草产品加工地方标准11项,获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取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构建了西藏海拔4600米以下区域人工种草的主栽牧草品种和配套技术体系。

同时,拉萨站聚焦科技精准扶贫创新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系统刻画了西藏农牧民贫困特征、类型及成因,提出了精准扶贫对策和科技扶贫模式。随着产业扶贫推动规模化、集约化草业企业快速发展,拉萨站组织团队围绕草业企业“一对一”地诊断瓶颈问题、攻克卡点技术、集成技术体系、培训基层人才,累计培育服务企业、合作社24家,建成草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10万余亩,辐射带动饲草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举办培训班42次,培养基层技术骨干169人、培训农牧民3070人次,带动15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年以上,为西藏草业发展转型和支撑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模式样板。

案例:达孜区唐嘎乡唐嘎村农村产业专业化发展模式构建与示范

达孜区唐嘎乡唐嘎村位于拉萨市以东30公里,是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比较典型的城郊村,主要种植青稞、小麦、青饲玉米等作物,养殖黄牛、改良牛和牦牛等牲畜。唐嘎村家庭平均播种面积为20.14亩,平均牲畜养殖数量为9.19头,农村产业规模化不足、产业链不完善、市场风险抵抗能力较弱、产业整体发展质量不高,采取传统产业发展思路难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了推进该村乡村全面振兴,拉萨站根据唐嘎村保障粮食安全农业、促进农牧民增收农业两大分类,设计了包括了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和产品销售三个环节在内的农村产业专业化发展模式,旨在通过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引导非农就业等多重方式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

2022-2024年期间,拉萨站在唐嘎村产业专业化发展模式框架下,针对西藏金麦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青饲玉米专业化种植技术示范(图9),同时针对唐嘎村2组、3组和5组开展了青稞/小麦种植和奶黄牛养殖技术示范,涉及113户农户、517人。示范期间对示范户和非示范户的横向对比监测数据表明,2024年示范户的农业经营性收入为7003.82元,比2021年增加了18.1%,年均增幅为5.70%,而非示范户2024年的农业经营性收入为4691.91元,比2021年下降了22.2%,年均降幅为8.03%。鉴于所有调查农户均位于唐嘎村,面临着相似的气候条件和灌溉条件,青稞、小麦种植技术示范和奶黄牛养殖技术示范对农牧民农业经营性收入产生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

88cb3b6c4aac640aba57b40b1306bcf dc1de8885566451da4a8207e1209913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