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高产优质牧草品种培育和栽培关键技术

作者:拉萨站  更新时间:2025-07-09

农牧业是西藏高原地区的支柱产业,是农牧民生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西藏高原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仍处在我国后列,人地矛盾较为突出,如何实现高原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西藏高原还面临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原农牧业绿色发展的核心是生产、生态、生活协调发展,传统的农区和牧区各自为战、封闭发展的模式已不可持续,必须另辟蹊径,寻找兼顾遏制草地退化和促进农牧民增收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主要进展1:着力突破高产优质牧草品种培育和栽培关键技术,选育审定饲草新品种7个。2021年,拉萨站研究团队在前期连续两个五年计划(十二五、十三五)的基础上,继续主持十四五草业专项(2021-2023年经费2100万元,2025-2026年1080万元)。在牧草育种、栽培关键技术、草产品加工技术、退化草地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突破饲草品种选育和本地化繁种。在十三五首次选育出了5个适应性好、抗逆性强、产量高的优良品种,包括巴青垂穗披碱草、藏饲1号小黑麦、藏饲1号黑麦、藏苜1号紫花苜蓿和雪莎1号葫芦巴,填补了西藏无自主繁育牧草品种的空白。十四五期间拉萨站研究团队又选育审定了“藏饲2号”和“藏饲3号”小黑麦两个关键饲草品种,攻克主栽饲草栽培关键技术,初步构建西藏海拔4600 m以下区域人工种草建植的主栽牧草品种和相应配套技术体系。十三五末,拉萨站主导起草的“科技支撑草业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作为自治区文件下发,指导了西藏十四五的草业生产工作。

主要进展2:综合气候、牧草生物学特征、环境要素和牧草产量等关键制约因素,系统评估了“一江两河”地区粮草轮作和宜草边际土地的开发潜力。对“一江两河”地区典型饲草系统的经济、环境和生产效益的综合评价比较发现:一年生饲草系统(青贮玉米、燕麦和黑麦草)更倾向于满足生产目标,而不是环境和经济目标,而多年生紫花苜蓿草地在三个目标之间表现出协同效应,紫花苜蓿和青贮玉米间作可能是一种既满足生产效率又满足经济效益的有前景的种植模式。利用农区边际土地建设人工草地进行饲草生产也是解决饲料不足与土地资源有限的一种可行的选择,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可开发的宜草边际土地的总面积约为4.11万公顷,优化牧草种植布局的边际土地每年可提供约35.47万吨牧草,通过农牧结合可以为约73.08万标准羊单位的牲畜提供补饲(Duan, et al., 2023)。

主要进展3.构建了西藏高原农牧耦合绿色发展模式,提出了实施区域联动的农牧耦合绿色发展工程。依托二次科考任务,研究团队共开展科考28次、共获取样方4700余份,获取调研问卷2800余份。基于此,系统核算了西藏高原近20年来的草畜动态,结合农区种草潜力,发现西藏高原具备农牧耦合的资源基础,构建了西藏高原农牧耦合绿色发展模式,提出了实施区域联动的农牧耦合绿色发展工程,推动西藏高原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建议,制定了西藏高原农牧耦合绿色发展模式的路线图。研究团队提出的农牧区域联动耦合绿色发展工程深度契合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战略导向,通过打破农区与牧区的资源要素壁垒,以期构建生态、生产、生活协同共生的新型农牧业发展格局。提交咨询报告3份,出版专著1部(图8),其中关于西藏高原区域绿色发展问题、路径和建议科学分析报告被国家领导人批示,为西藏农牧业绿色发展形成了指导意见;提出的“西藏自治区第三轮天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21-2025年)”于2021年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采纳并颁布实施。

文本, 表格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国家领导人批示)

电脑屏幕的照片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图 重要批示和出版专著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38号-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