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站新近研究表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并未造成区域土壤水资源危机
作者:长武站 更新时间:2025-11-10
近日,长武站在Journal of Hydrology: Regional Studies发表了题为“Changes and trends of soil water resources under land use conversion in the loess tableland-gully region over the past 20 years”的研究论文,博士研究生杜康为论文第一作者,刘文兆研究员和韩晓阳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长武站站长朱元骏研究员参与研究工作。
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林草植被建设与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末,国家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效推动了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但该项工程对土壤水资源影响的评估仍存在较大争议,多数研究认为退耕还林还草对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产生了负面影响。林草建设与土壤水资源关系的确切认识,是科学评估和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重要依据。
该研究以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核心区,选取林地、农田、果园、草地等典型土地利用类型,通过2003年、2011年、2024年3个年度的0-6米土壤水分实测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气象数据及有关文献资料,解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的补给消耗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重现期为6年的多水年份,林地土壤水分补给深度为2.4-2.6米,麦田与草地则为4.2-4.6米。14龄以上的林地,补给深度之下根区土壤水分持续处于严重亏缺状态,但没有表现出持续减少趋势,这反映出林地耗水与降水入渗间形成的新的平衡关系。农田剖面土壤湿度与前一年度降水量密切相关。当果园转换为农田或草地后,随着降雨入渗补给,3-6米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在4-6年内逐渐恢复至接近田间持水量水平。对区域土壤水资源演变的文献数据再分析表明,二十余年来,区域土壤水储量(0-10 m,农林草用地综合)并未减少;近年来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区域土壤水储量也在增加。该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是土壤水资源演变的主导因素,在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并未引发区域土壤水资源危机,且使有限多变的降水就地入渗拦蓄到土壤中,促进了黄土高原旱作农业与林草植被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007011, 41971049)和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XAB2018B08)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jrh.2025.102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