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湿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
作者:综合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13-06-24
五、湿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
湖泊(海湾)生态系统监测指标
(一)、气象要素观测指标
站区气象要素人工观测
项目 |
频度 |
备注 |
天气状况 |
3次/日(8,14,20时) |
目测, 观测日记 见湖泊生态站监测手册。 |
气压 |
3次/日(8,14,20时) |
气压表 |
风 风向 /风速 |
3次/日(8,14,20时) 、3次/日(8,14,20时) |
|
空气温度 定时温度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
3次/日(8,14,20时) 、1次/日(20时) 、1次/日(20时) |
百叶箱最高温度表 、百叶箱最低温度表 |
空气湿度 相对湿度 |
3次/日(8,14,20时) |
百叶箱干湿球温度表 、毛发湿度表(结冰期) |
降雨 总量 |
降雨时测,2次/日(8,20时) |
雨量筒 |
雪 初雪 /终雪 /雪深 |
1次/年 、1次/年 、有降雪测,1次/日(8时) |
|
霜 初霜 /终霜 |
1次/年 、1次/年 |
|
水面蒸发 |
1次/日(20时) |
蒸发皿(大型蒸发皿) |
地表温度 定时地表温度 /最高地表温度 /最低地表温度 |
3次/日(8,14,20时) /1次/日(20时) /1次/日(20时) |
水银地温表 /最高温度表 /最低温度表 |
日照时数 |
1次/日(日落) |
日照计 |
冻土 |
1次/日(8时) |
北方冻土区测 |
站区气象要素自动观测
项目 |
频度 |
备注 |
气压 |
1次/小时 |
|
风 风向 /风速 |
1次/小时 |
|
空气温度 定时温度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
1次/小时 |
|
空气湿度 相对湿度 |
1次/小时 |
湿度传感器 |
降雨 总量 /强度 |
1次/小时 |
雨量计 |
(接上) 站区气象要素自动观测
项目 |
频度 |
备注 |
地表温度 定时地表温度 /最高地表温度 /最低地表温度 |
1次/小时 |
|
地温 土壤温度 /观测深度(5,10,15,20,40,60,100cm) |
1次/小时 |
|
辐射 总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 /反射辐射 /净辐射 /紫外辐射(UV) |
1次/小时 |
|
日照时数 |
1次/小时 |
每分钟记录,1小时输出 |
(二)、水环境要素监测指标
自然地理及水文要素调查
项目 |
频度 |
方法 |
备注 |
|
水域形态特征 |
面积 |
1次/5年 |
3S技术全套设备 |
需专项经费支持 |
深度 |
|
|
||
宽度 |
|
|
||
岸线类型 |
|
|
||
岸线长度 |
|
|
||
底质 |
|
|
||
流(湖流、海流) |
|
|
||
交换率 |
|
|
||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流入量 |
|
流速仪 |
||
地表径流 |
|
流速仪 |
水体理化要素监测
项目 |
频度 |
方法 |
备注 |
物理要素监测 |
|
|
|
水温 |
4~12次/年 |
水温计法 |
|
水深 |
4~12次/年 |
回声探测法或绳测法 |
|
水色 |
4~12次/年 |
铂钴标准比色法 |
|
透明度 |
4~12次/年 |
萨氏盘法 |
|
浊度 |
4~12次/年 |
分光光度计法 |
浊度、悬浮物可二选一 |
悬浮物 |
4~12次/年 |
烘干法 |
|
电导率或盐度 |
4~12次/年 |
电导率仪或盐度计 |
|
水下辐射 |
4~12次/年 |
辐射仪 |
|
消光系数 |
4~12次/年 |
辐射仪 |
|
化学要素监测 |
4~12次/年 |
|
|
pH |
4~12次/年 |
玻璃电极法 |
|
溶解氧 |
4~12次/年 |
碘量法 |
|
碱度 |
4~12次/年 |
酸碱指示剂滴定法 |
|
钾、钠 |
4~12次/年 |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湖泊) |
|
钙、镁 |
4~12次/年 |
EDTA滴定法(湖泊) |
|
氯化物 |
4~12次/年 |
硝酸银滴定法(湖泊) |
|
硫酸盐 |
4~12次/年 |
重量法(湖泊) |
|
总磷 |
4~12次/年 |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磷钼蓝自动比色法) |
|
(接上表)水体理化要素监测
项目 |
频度 |
方法 |
备注 |
磷酸盐 |
4~12次/年 |
磷钼蓝自动分析法(磷钼蓝比色法) |
|
总氮 |
4~12次/年 |
紫外分光光度法(过硫酸钾氧化自动比色法) |
|
硝酸盐氮 |
4~12次/年 |
铜镉还原自动分析法(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 |
|
亚硝酸盐氮 |
4~12次/年 |
重氮-偶氮自动分析法(分光光度法) |
|
铵氮 |
4~12次/年 |
次溴酸钠氧化自动分析法(钠化试剂分光光度法) |
|
硅酸盐 |
4~12次/年 |
硅钼蓝自动分析法 |
|
化学需氧量 |
4~12次/年 |
重铬酸法 |
|
生化需氧量 |
4~12次/年 |
稀释和接种法 |
生化需氧量和总有机碳可二选一 |
总有机碳 |
4~12次/年 |
差减法 |
水域和周边社会经济调查
项目 |
频度 |
方法 |
备注 |
社会经济 |
|
|
需专项经费 |
渔业经济 |
5年1次 |
|
|
土地利用 |
5年1次 |
|
|
植被 |
5年1次 |
|
|
人口 |
5年1次 |
|
|
|
|
|
|
水域污染物监测(拟增)
污染物 |
|
|
拟增 |
石油 |
5年1次 |
油脂分析仪 |
|
重金属(铜﹑铅﹑锌﹑镉﹑汞﹑铬) |
5年1次 |
元素分析仪 |
|
大肠菌群 |
5年1次 |
显微镜 |
|
生物毒素(藻毒素、贝毒素) |
5年1次 |
HPLC |
|
有机磷类和有机氯类 |
|
|
|
(三)、生物要素监测指标
项目 |
频度 |
方法 |
备注 |
生物组成 |
|
|
|
大型植物:种类组成、总生物量 |
1次/年 |
常规方法 |
|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湖泊按门统计) |
4-12次/年 |
常规方法 |
|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湖泊按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统计) |
4-12次/年 |
常规方法 |
|
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湖泊按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水栖寡毛类及其他统计) |
4-12次/年 |
采泥器法 |
|
游泳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 |
1次/1-5年 |
网具法 |
需专项经费 |
细菌:细菌总数 |
4次/年 |
平板法、直接数法 |
|
生物生产力 |
|
|
|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
4-12次/年 |
14C或黑白瓶测氧法 |
|
叶绿素a |
4-12次/年 |
分光光度法或荧光法 |
|
主要水生生物种类C﹑N﹑P﹑O |
1次/5年 |
含量与热值 |
|
(四)、底质要素监测指标
项目 |
频度 |
方法 |
备注 |
pH |
1次/年 |
玻璃电极法 |
|
氧化还原电位 |
1次/年 |
氧化还原电位几法 |
|
含水量 |
1次/年 |
烘干法 |
|
粒度 |
1次/年 |
移液管法 |
|
总氮 |
1次/年 |
重铬酸钾-硫酸消化法 |
|
总磷 |
1次/年 |
高氯酸-硫酸消化法 |
|
有机质 |
1次/年 |
热导法 |
|
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
(一)、气象要素观测指标体系
站区气象要素人工观测
项目 |
频度 |
备注 |
天气状况 |
3次/日(8,14,20时) |
目测, 观测日记 见湿地生态站监测手册。 |
气压 |
3次/日(8,14,20时) |
气压表 |
风 风向 风速 |
3次/日(8,14,20时) 3次/日(8,14,20时) |
|
空气温度 定时温度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
3次/日(8,14,20时) 1次/日(20时) 1次/日(20时) |
百叶箱最高温度表 百叶箱最低温度表 |
空气湿度 相对湿度 |
3次/日(8,14,20时) |
百叶箱干湿球温度表 毛发湿度表(结冰期) |
降雨 总量 |
降雨时测,2次/日(8,20时) |
雨量筒 |
雪 初雪 终雪 雪深 |
1次/年 1次/年 有降雪测,1次/日(8时) |
|
霜 初霜 终霜 |
1次/年 1次/年 |
|
水面蒸发 |
1次/日(20时) |
蒸发皿(大型蒸发皿) |
地表温度 定时地表温度 最高地表温度 最低地表温度 |
3次/日(8,14,20时) 1次/日(20时) 1次/日(20时) |
水银地温表 最高温度表 最低温度表 |
日照时数 |
1次/日(日落) |
日照计 |
冻土 |
1次/日(8时) |
北方冻土区测 |
站区气象要素自动观测
项目 |
频度 |
备注 |
气压 |
1次/小时 |
|
风 风向 风速 |
1次/小时 |
|
空气温度 定时温度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
1次/小时 |
|
空气湿度 相对湿度 |
1次/小时 |
湿度传感器 |
降雨 总量 强度 |
1次/小时 |
雨量计 |
(接上) 站区气象要素自动观测
项目 |
频度 |
备注 |
地表温度 定时地表温度 最高地表温度 最低地表温度 |
1次/小时 |
|
地温 土壤温度 观测深度(5,10,15,20,40,60,100cm) |
1次/小时 |
|
辐射 总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 反射辐射 净辐射 紫外辐射(UV) |
1次/小时 |
|
日照时数 |
1次/小时 |
每分钟记录,1小时输出 |
综合观测场湿地、沼泽小气候观测
项目 |
位置 |
备注 |
温度 |
植冠层上方0.5、2.0米高度处 |
阶段性观测 |
湿度 |
||
风速 |
||
风向 |
植冠层上方适当高度 |
阶段性观测 |
*总辐射 |
植冠层上方1.5米高度处 |
阶段性观测 |
净辐射 |
||
*紫外辐射(UV) |
||
反射辐射 |
||
*光合有效辐射 |
||
土壤热通量 |
地面以下3cm |
阶段性观测 |
地表温度 |
地面0cm处 |
阶段性观测 |
土壤温度 |
地面以下:5,10,15,20,40,60,100cm |
阶段性观测 |
*降水 |
|
阶段性观测 |
注:⑴阶段观测为每月一次,每次5-7天(选典型天气),冬季不作要求,测试频度1次/小时。
⑵ *号项表示如果站区与综合观测场设在同一地块,可以不进行此项要素的观测。
(二)、土壤要素监测指标
农田监测部分参照农田生态系统。
项目 |
测定层次 |
频度 |
方法 |
备注 |
NO3-N、NH4-N |
表层
0-10cm |
1次/年(8~10月后),采样重复数见监测规范 |
比色法 |
2004年起,每年进行 |
速效磷 |
Olsen法 |
|||
速效钾 |
乙酸铵浸提 |
|||
有机质 |
表层
0-10cm |
1次/2-3年,参见采样年度,采样重复数见监测规范。 |
重铬酸钾氧化法 |
2004,2006,2009,2011,2014年进行 |
全氮 |
半微量凯式法 |
|||
pH |
电位法 |
|||
缓效钾 |
硝酸浸提法 |
|||
阳离子交换量 |
表层
0-10cm |
1次/5年,参见采样年度,采样重复数见监测规范。 |
乙酸铵法(中性、微酸性土壤) |
2004, 2009, 2014年进行 |
交换性钙、镁、钾、钠 |
乙酸铵-氢氧化铵交换-火焰光度法 |
|||
速效微量元素 |
表层
0-10cm |
1次/5年,参见采样年度,采样重复数见监测规范。 |
|
2004, 2009, 2014年进行 |
有效锌 |
DTPA浸提(碱性、中性土壤) HCl浸提(酸性土壤) |
|||
有效锰 |
||||
有效铁 |
DTPA浸提(碱性、中性土壤) |
|||
有效硫 |
氯化钙浸提(碱性、中性土壤);磷酸盐浸提(酸性土壤) |
|||
容重 |
表层
0-10cm |
环刀法 |
(接上表)(农田监测部分参照农田生态系统)
项目 |
测定层次 |
频度 |
方法 |
备注 |
有机质 |
剖面(自然发生层或0-10cm、10-20cm、20-40cm) |
1次/5年,参见采样年度,采样重复数见监测规范。 |
重铬酸钾氧化法 |
2004, 2009, 2014年进行 |
全氮 |
半微量凯式法 |
|||
全磷 |
酸熔或碱熔、比色法 |
|||
全钾 |
酸熔或碱熔、火焰/原子吸收 |
|||
微量元素全量 |
|
|
|
土壤分中心分析 2004, 2014年进行 |
硼 |
1次/10年,参见采样年度,采样重复数见监测规范。 |
碳酸钠熔融-比色 |
||
钼、锌、锰、铜、铁 |
HF-HNO3-HClO4消煮 |
|||
重金属 |
|
|||
铬、铅 |
氢氟酸-高氯酸-硝酸消煮 |
|
||
镍、镉、硒 |
氢氟酸-高氯酸-硝酸消煮 |
|
||
砷 |
硝酸-硫酸消煮 |
|
||
汞 |
冷原子吸收法 |
|||
机械组成 |
剖面(发生层或 0-10cm、10-20cm、20-40cm) |
吸管法 |
||
土壤矿质全量(P、Ca、Mg、K、Na、Fe、Al、Si、Mo、Ti、S) |
EDTA容量法 偏硼酸锂熔融—ICP |
|||
容重 |
剖面下层 20-40cm |
1次/10年,参见采样年度,采样重复数见监测规范。 |
环刀法 |
2004, 2014年进行 |
(三)、水环境要素监测指标
水物理要素监测指标
监测地点 |
指标 |
观测项目 |
观测频度 |
气象站 |
土壤水 |
1、土壤水分含量(中子仪) 2、土壤水分特征参数* |
1次/5天或1次/10天,降雨后加测(详见上文说明)。土壤水分特征参数仅监测一次 |
地下水 |
潜水水位 |
同中子仪土壤水分监测 |
|
地表水 |
E601水面蒸发量 |
每天早、晚8点记录 |
|
综合观测场一:农业生产区 |
土壤水 |
1、土壤水分含量(中子仪) 2、土壤水分含量(烘干法) 3、土壤水分特征参数 |
中子仪法同气象站中子仪土壤水分观测; 烘干法1次/2月(详见上文说明) 土壤水分特征参数:1次/5年 |
地下水 |
潜水水位 |
同中子仪土壤水分观测 |
|
地表水 |
农田灌溉量 |
每次 |
|
农田蒸散 |
农田蒸散量(水量平衡法) |
同中子仪土壤水分观测 |
|
综合观测场二:季节性积水区 |
土壤水 |
1、土壤水分含量(中子仪) 2、土壤水分含量(烘干法) 3、土壤水分特征参数 |
中子仪法同气象站中子仪土壤水分观测;在土壤裸露时期观测 烘干法1次/2月(详见上文说明),在土壤裸露时期观测 土壤水分特征参数:1次/10年 |
地下水 |
潜水水位 |
同中子仪土壤水分观测,在潜水水位出现时观测。 |
|
湿地积水 |
荒漠蒸散量(水量平衡法) |
水位变化明显季节,每天1次;其他季节(除冻结季节)10天1次 |
|
综合观测场三:常年积水区 |
湿地积水 |
积水水深 |
水位变化明显季节,每天1次;其他季节(除冻结季节)10天1次 |
* 土壤水分特征参数观测项目有:土壤完全持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凋萎系数,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水化学要素监测指标
监测指标 |
观测项目 |
观测频度 |
备注 |
雨水水质 |
PH值,矿化度,硫酸根,非溶性物质总含量 |
1、4、7、10月观测 |
水样为全月所有降水量的集合。站区采样 |
常年积水区积水水质 |
PH值、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钠离子、碳酸根离子、重碳酸根离子、氯化物、硫酸根离子、磷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矿化度、化学需氧量(COD)、水中溶解氧(DO)、总氮、总磷、总有机碳含量 |
旱季雨季各一次 |
|
接上表水化学要素监测指标
监测指标 |
观测项目 |
观测频度 |
备注 |
季节性积水区积水水质 |
同上 |
同上 |
|
潜水水质 |
同上 |
同上 |
站区采样,必须测 |
灌溉用承压水水质 |
同上 |
1-3次/生长季 |
综合观测场采样,有则测,没有则不测 |
灌溉用地表水水质 |
同上 |
1-3次/生长季 |
综合观测场采样,有则测,没有则不测 |
(四)、生物要素监测指标
监测地点 |
监测项目 |
监测指标 |
监测频度、时间、年度 |
方法与操作要求 |
|
站区附近固定区域 |
植被类型、面积与分布 |
植被类型,面积 |
一次/5年; 2004,2009,类推 |
野外调查和航片解译结合,分别判读出典型沼泽类型或湿地植被类型 |
|
综合观测场和区域观测点(2-4个) |
生境要素 |
植被类型,植物群落名称,郁闭度,地形地貌,水分条件,利用方式,动物活动,演替特征,土壤pH,土壤全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
1次/5年; 2004,2009,类推 |
野外调查, |
|
植物群落特征 |
种类组成 |
植物名称,拉丁名,生殖苗平均高度,叶层平均高度,盖度,株数,物候期,鲜重,立枯鲜重,鲜重,干重, |
一次/5年, ; 2004,2009,类推 每5年做一个季节动态 |
样方调查,0.5*0.5m样方,5个重复 |
|
|
|
|
|
|
|
接上表
监测地点 |
监测项目 |
监测指标 |
监测频度、时间、年度 |
方法与操作要求 |
|
|
|
群落特征 |
群落总盖度,绿色植物鲜重,绿色植物干重,凋落物干重,立枯干重,地上干重 |
|
样方调查,每个观测点10个重复样方 |
优势植物元素含量与能值 |
全碳,全氮,全磷,全钾,全硫,全钙,全镁,全铁,全锰,全铜,全锌,全钼,全硼,全硅,热值 |
一次/5年; 2004,2009,类推 |
常规元素分析法,热值测定用燃烧法,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分别测定 |
||
迁徙鸟类调查 |
种类,数量 |
1次/5年; 2004,2009,类推 |
野外调查:水禽直数法及样线法 |
||
综合观测场 |
物侯观测 |
返青期,开花期,结实期,枯草期 |
每年都监测 |
观测群落优势种和指示种 |
|
综合观测场和区域观测点(2-4个) |
底栖动物群落调查 ((作为第二套指标,有条件的台站监测)) |
底栖动物种类与数量 |
春、夏、秋三次采样, 1次/5年; 2004,2009,类推 |
手检法及湿漏斗法 |
|
脊椎动物种群及数量调查((作为第二套指标,有条件的台站监测)) |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兽类种类及数量 |
1次/5年; 2004,2009,类推 |
野外调查:样方法及样线法 |
||
|
|
|
|
|
|
注:第一次上报数据时,提供定位站所代表区域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等)和土地利用方式概述,综合观测场和区域调查点的位置、面积大小、环境背景要素(土壤母质,土壤名称,海拔,经度,纬度,坡向,坡度)、植被演替背景、土地利用方式,选点原则,场地的地势图,监测样点分布图等。